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哪个好? 看二者在金融领域厮杀(2)
各有优势,磨刀霍霍积极备战
虽然蚂蚁金服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其平台上的众多业务(如支付宝)却早已运营多年。从市场估值看,蚂蚁金服是京东金融的数倍,本不用太担心后者的威胁。但从增长速度看,自2013年开始独立运营的京东金融目前已拥有近亿用户。这意味着蚂蚁金服耗费11年布局的金融生态圈,在短短3年内便被京东金融基本打造出了雏形。
从成交额来看,2015年京东金融财富管理的成交额达到257亿元人民币,供应链金融达到115亿元人民币,总成交额则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所有的相关数据均表明,京东金融几乎是在3年内复刻出了另一个蚂蚁金服,且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营收方面都在持续高速增长。从京东金融的产品线来看,一共有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与证券七大业务板块。不过,京东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寡头地位却主要是由前三个板块的优势构成。
目前,国内超过9成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当中的多数又有着融资需求。但银行贷款不仅审核速度慢,而且也不是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这就给了京东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发展机会。京东供应链金融的第一个优势在于商家资源,第二个优势则在于基于流程和数据的风控能力。与供应链金融一样,消费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京东金融在抓住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也很好地抓住了消费金融这个风口,一是适时推出了京东白条,二是推出了“天网”交易风控系统,有效地保证了京东消费金融的风控安全。
据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京东众筹在国内市场中占比近60%,无论是股权众筹还是产品众筹,京东金融都成为了领域的龙头。京东众筹范围可以说是所有众筹平台当中最广的,京东众创生态圈已成为京东众筹的一把利剑。
京东金融来势汹汹,背靠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其王牌就是支付宝。在支付宝的基础上,蚂蚁金服获得了3亿多实名用户,而后基于支付宝平台推出的余额宝、招财宝与蚂蚁聚宝等一系列理财产品,也能够轻松获得支付宝用户的欢迎。通过支付宝,蚂蚁金服还建立了一个核心的优势:大数据风控。每天,淘宝与天猫等交易平台都要产生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正是基于这些数据,让蚂蚁金服建立了庞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体系。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风控的芝麻信用也适时推出,为蚂蚁金服的理财服务安全保驾护航。
对蚂蚁金服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支付宝,但其最大的劣势也是太过于依赖支付宝。一旦支付宝的地位不保,蚂蚁金服很可能就会陷入极度危险的地步。蚂蚁金服之所以要推出蚂蚁聚宝APP,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担心过于依赖支付宝,从而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瘫痪。
变数众多,各方势力你追我赶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都在磨刀霍霍,但互联网金融市场并不是非你即我,还有其他玩家穷追猛赶,也还有着众多的变数存在。
腾讯在金融领域一直都不服输于阿里巴巴,在PC时代依托财付通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不过随后由于腾讯电商市场份额的逐渐降低,财付通的地位也日益下降。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崛起给了腾讯金融一个大好的机会。通过“微信红包”以及O2O平台的布局,微信支付正在不断追赶支付宝。与此同时,微信支付也推出了各种理财业务,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一旦微信支付的市场地位与支付宝相当时,腾讯对于蚂蚁金服就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威胁。
百度也不落后,虽说目前百度在金融实力上还远不及蚂蚁金服,但百度钱包在2015年也得到了较快增长,百度百赚等理财产品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百度集团对互联网金融也越发重视,并与中信银行合伙成立了百姓银行,百度金融在未来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除了腾讯和百度这两个老对手,还有来自传统银行的压力。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造成了空前的威胁,最明显的莫过于余额宝与国有四大银行之间的斗争。之后,P2P理财又对传统银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无奈之下,传统银行纷纷开始发力自己的网上银行,并推出各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线上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传统银行有着更可靠的风控体系,他们打造线上理财平台能够更轻松地获取用户的信任,同时线下庞大的用户基数对于他们线上平台的发展也是不小的促进动力。当然,传统银行也存在互联网运营和银行体制转型不便等方面的不足。
此外,中国银联与手机厂商也是一大变数。眼看支付宝与微信不断渗透到自己线下统治的领域,一场由中国银联发动的线上移动支付反击战也浩浩荡荡地打响。中国银联开始联合苹果、三星和华为等众多手机厂商推出NFC支付方式,试图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形成有力反击。虽然不论是从用户基数上来说,还是从消费场景来说,目前中国银联与手机厂商都处于劣势,但是并不能忽视他们对于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威胁。
随着蚂蚁金服与京东金融先后完成巨额融资,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也树立起了自己强大的竞争壁垒,互联网金融的寡头势力隐隐显现出来。但是互联网巨头腾讯与百度,传统银行机构、中国银联以及手机厂商们对这块大肥肉同样是虎视眈眈,他们将会成为影响寡头格局的几大变数。但无论竞争态势如何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归金融产品本身,产品创新、客户体验和风控能力才是未来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