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资管时代 居民未来资产配置有两个大趋势
“我是2006年毕业开始在外资银行工作的,当时很多人以到外资银行存钱为荣,有人提着整箱整箱的美元去存。”如今已经是某信托财富部门负责人的重川(化名)回忆起刚入行的那段时光。
当时他负责高净值客户,这类客户起点资金2.5万美元,VIP类门槛是10万美元,VVIP类门槛是10万美元以上。那时的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型为主,期限一多是三年以上,到期保本。
之后外资银行资金有所受限,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觉得没法再继续做了。”风光无限的外资银行开始出现人员陆续离职的趋势,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始风生水起。重川跳槽到一家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任职,之后到了现在固收项目较多的这家信托公司。
去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的推出,信托业打破刚兑,重川发现,他客户出现两大分化,有的客户越投越多,原来一千万的可能投到两千万;有的客户则不买信托了,资金回流银行去买现金类产品。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数位财富管理行业人士也感觉到,居民理财中现金回流银行理财或购买固收产品的这一趋势,并认为原因在于经济环境的改变、资管新规体现出监管破除刚兑的决心以及投资者心态上发生的微妙变化。此外,与过去居民理财单一化不同的是,个人财富配置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视野正在打开。
嘉实财富宁波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劳依佳比重川晚3年毕业。与重川的外资银行时代热潮不同,那时她正赶上银行理财时代的旭日。从2009年大学毕业,她便进入某银行做理财经理,该银行是国内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当时,银行理财产品很单一,并没有信托、私募基金之类的产品。“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信托公司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同时,出现了不少在银行门口蹲点发传单的小型三方财富管理公司、P2P等等,为了赢取客户的信任,一些不正规的财富公司的理财经理往往会向客户宣称自己的理财产品和银行有合作,证明自己的安全性,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将一个托管账户开在了某一银行,对于银行来说,这只是一项对公业务,却被他们宣传放大。”劳依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