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信用卡后遭诈骗 数字金融打赢反欺诈攻坚战
日前,京东金融研究院发布《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讲述了一系列靠数字技术打赢反欺诈攻坚战的故事。
谁盗了我的账号?大数据成功识别冒充账户。和所有的战斗一样,“士兵”的背后,是万亩家园,是一个个平凡的老百姓。在这场反欺诈攻坚战中,首先受到保护的,是成千上万个普通用户。
个人数据的广泛授权“壮大”了欺诈产业,个人账户的安全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的诈骗相比,数字金融诈骗往往是有组织、成规模的,他们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协同作案,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主要包括开发制作、批发零售、诈骗实施、洗钱销赃等环节,又包括一系列具体分工。
大一新生小梅最近遇上了一个大“麻烦”。原来,小梅打算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做一份兼职改善生活,于是在网上的一个QQ群中找到了招聘信息。随后,中介给了她一张手机卡,要求她去银行办理工资卡。
本以为办完银行卡可以尽快工作了,谁料没过多久,她接到了一通电话:“梅小姐您好,我是盛通公司的客服员工,今天我们打电话给您是想了解和确认您的账户还款情况,你现在总欠款为5000元,请您及时处理。”
小梅原以为是一则诈骗电话,在对方的再三催促下她下载了这家公司的APP,发现欠款确实存在,自己的账号不知何时被人盗用注册了。知道这个消息后,小梅马上选择了报案。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原来公安系统和京东金融联手,用大数据侦破了案情。
通过大数据分析投资者的行为轨迹,可以看出在盛通公司进行投资的正常投资者会在申请的每个节点都停留几秒,完成整个贷款申请流程至少需5分钟,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欺诈者不到10秒钟就走完所有流程,且申请时间是凌晨2点。种种迹象显示了该用户的行为异常,犯罪可能性较大。在这场案例中,大数据作了犯罪行为的“显影液”,让原本藏在电脑后端的高科技犯罪露出端倪。
在小梅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的案例中,主人公完全是被盗用账户的受害者角色。而与此相反,一些企业却是主动“创造”数据来为自身的欺诈行为铺路。湖泽公司是独角兽公司——小虫科技的关联企业,该公司平时会借助这一关联关系,来为自己的经营“加分”。没想到,却在向某线上平台提出贷款申请时被小虫科技牵连。原来,小虫科技接受尽职调查时提供给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的财务报表,除了银行贷款是真实的,应收账款、销售利润、民间借款、对外担保等信息却存在造假的事实。
湖泽公司的老板感到纳闷:这家借贷平台怎么能知道自己和小虫科技的关系呢?他并没有告知平台,其为小虫科技的关联公司。但京东金融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湖泽公司的经营数据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审核,发现湖泽公司是小虫科技的关联公司,最后拒绝了该公司的请求。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既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行诈骗之事,也可以服务于保护数字金融消费者的反欺诈事业。数字金融在发展、升级,伴随技术而来的新型金融欺诈亦如影随形,各种新手段层出不穷。对于数字金融从业机构而言,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既能够不断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又能够将隐藏在海量接待需求中的假信用、真诈骗行为识别出来,成为当下的一道难题。
京东金融研究院此次发布的《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显示,为了更好利用技术手段打击诈骗行为,京东金融通过综合运用设备指纹识别技术、关系图谱和机器学习技术,成功解决了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信用主体身份核实和资料验真的难题。特别是关系图谱技术,能够呈现出不同企业的关联和聚集特性,增强识别企业欺诈行为的能力,能够提高此类欺诈行为的精准打击率。